【园冶访谈】孙宵茗:设计始于热爱,源于文化,归于心境,终于自然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n0601npbr8k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▼访谈嘉宾
孙宵茗
孙宵茗,华通国际规划景观事业部总景观师、风景园林所所长,高级工程师,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硕士。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十余年,担任众多国家级、省级重点工程的项目负责人,设计方向为城市公园、城市道路、滨河景观、产业园区、城市轨道交通、美丽乡村等景观规划与设计,设计作品曾多次获奖。
▼采访全文
在刚刚评选出来的“2017园冶杯专业奖市政园林类“项目中,华通国际的北京汉风耕读苑景观设计荣获公园类金奖,中关村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景观设计荣获广场游园类银奖。华通斩获一金一银的好成绩,您能分享一下参加本次竞赛的感受么?
首先,非常感谢“园冶杯”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,能和这么多优秀的公司、优秀的设计师共同参与本次竞赛。华通景观团队一个学习型的团队,秉承规划、建筑、景观“三位一体”的设计思想,坚持“知行合一”的设计态度,提供“全程一体化”的设计服务。华通国际首次参加“园冶杯”能获得这样的荣誉,感谢竞赛组委会和专家给予我们的肯定,我们会继续努力做出更优质的景观作品。
据了解您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,“严谨、勤奋、求实、 创新”是清华大学的优良学风,可否谈一谈清华求学生涯对您职业素养的形成有什么重要影响?
在规划、建筑、景观共生的“人居环境科学”背景下,建筑学院非常注重跨学科的教育,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城市规划学、建筑学、生态学、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,而这也是影响我至今的。我一直坚持规划、建筑、景观的“三位一体”的设计思想,我始终认为三者是不可分割的。在我们承接的很多设计实践中,很多项目都是城市规划师、建筑师、景观设计师共同完成的。城市规划在战略上制定蓝图和思路,建筑为城市提供空间和场所,景观营造和落实城市公共空间。“城市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”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视野,更需要在复杂的城市发展形势下,用跨学科的视野、高度融合的眼光来看待问题。
您主持设计的北京汉风耕读苑获得公园类金奖,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北京汉风耕读苑的设计方案是如何形成的?
项目现状为几座农业大棚,设施陈旧而且多年失修,是急需进行综合整治的。汉风耕读苑的设计初衷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,探索传统农业园区转型发展新模式——基于耕读文化和汉文化研究的文化体验园。
第一,研究耕读文化的起源,从汉代到清代两千多年的漫长时期,汉代是耕读文化升华的时代,因此园区整体为新汉风,探索文化景观的价值的回归。
耕读文化历史进程
第二,汉代元素在景观与建筑设计的融合。设计之初,从汉代建筑、玉器、漆器、画像砖上寻找设计灵感,将汉文化赋予灵魂并进行空间延展。汉风耕读苑以耕读文化为主线,打造“穿汉服、习古礼、诵国学”的汉代耕读文化体验园。
汉代玉器、漆器、画像砖
第三,景观节点与细部设计体现汉文化的空间隐喻。设计怀古大道、衡门、汉街、汉乐府、明德馆、躬耕园等项目,希望能够体现古人“耕以养身、读以明道”文化内涵。
汉阙
汉阙:是汉代的一种礼仪性建筑,在建筑的出入口设置汉阙,表现建筑的威仪感。
衡门
衡门:衡门是牌坊的雏形,衡门设置在怀古大道的上,起到点题、框景的作用。
汉街
汉街:应用了汉代民居式的建筑风格,建筑立面采用了“三段式”的构图特点,同时结合绿化、小品、灯光营造了汉街的历史感。
汉乐府
汉乐府:设有开放的舞台,放置琴、瑟、箜篌、琵琶、五弦琵琶等汉代乐器,游客可欣赏经典汉乐表演。在园区内设置汉风小品,运用了汉代的云雷纹、回纹、卷云纹瓦当等汉代纹样,细部处理上体现汉文化的象征和隐喻。
汉风耕读苑项目中设计了很多互动式、体验式的景观项目,体验式空间的是如何营造的?目前经营状况如何?
第一,营造汉风体验满足游客猎奇心理。项目受众人群主要为7岁到18岁的中小学生,根据受众人群的心理特征开发特定的旅游产品,设计互动式与体验式景观。怀古大道两侧设置了耕读文化廊,记载了明清到汉代不同历史时期耕读文化的特征,游客可亲身感受怀古探寻的体验。
汉代太学
汉代太学是汉代的最高教育机构,在原有日光温室中,划分两个可容纳500人的太学讲堂,孩子们可以穿汉服、习礼仪、学国学。
躬耕园
躬耕园集中展示了我国汉代各种农具,展示了汉代耦犁、耧车、钁、锸、耙、锄、铲、镰等农具,孩子们可近距离的体验古代农具,感受古人农耕生活。
东篱工坊
东篱工坊设有山气书屋、真意教室、悠然教室、采菊农园等体验场所。根据孩子的年龄段设计高、中、低三个难度的体验项目,主要有草木染、植物敲拓染、自然拼贴画等亲子体验课程。
汉风活动策划
第二,汉风活动策划。游客进入园区后穿上汉服,兑换五铢钱币,便可到汉街的集市上购买商品;复原汉代游戏区,孩子们可体验穿针乞巧、六博棋盘、击鼓夹币、投壶问礼等汉代传统游戏;园区开展汉代成人礼,古称为冠礼、笄礼,希望能用古礼来感召青年人的责任;目前仍在举办的”汉风亲子国学培训月“公益活动,周末举办国学、书法、汉乐、茶艺等公开课免费向公众开放。
第三,规划设计与开发经营应该是互相成就。一个好的设计能扩大项目的影响力,一是为旅游者创造一种美好的体验,二是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。自2016年9月,汉风耕读苑正式运行,日接待量达到1500人次,年营业额突破1000万。
“文化”是设计师不断提及的高频词,汉风耕读苑就是一个汉代文化、耕读文化的体验园。您对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有什么心得,对景观设计传承优秀文化有什么看法?
首先,谈到传承。我们国家拥有五千年的文明,有深厚的文化内涵,我认为文化是设计的源泉。现在常提到“文化自信”,中国园林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,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、传统哲学思想、古代建筑学有着深厚的关系,古人造园时,常常融合诗词、书法、绘画、植物、山水等营造园林意境。中国园林常寄情于自然山水体现诗画情趣,往往是展示一种文化,传承一种精神,营造一种意境。因此,中国园林是源于文化的,而园林既是历史的载体,也是文化的载体。
其次,谈到发展。这就谈到文化景观如何设计与应用的问题,传统文化为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,中国传统文化、中国元素作为设计语言被大量运用和发掘,近年来景观设计也非常注重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。文化景观如何正确运用中国元素,如何合理传承开发传统元素,是每个设计师值得思考的问题。中国式文化景观应该有中国特色、中国精神、中国表达。
您从事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十余年,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?
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,我想是“设计,始于热爱,源于文化,归于心境,终于自然。“
“始于热爱”:我认为设计师是一群有创意的、有创造力的、专业的技术人员,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首先要热爱这个行业,因为热爱所以坚持。
“源于文化”:中国园林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,文化是设计的源泉,而设计源于文化的沉淀。
“归于心境”:我认为是用“匠心造园”的心境对待每一个作品,这里提到的“匠心”是不断追求的执著心、坚持和坚守的恒心、精益求精的进取心,只有坚持匠心,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。
“终于自然”:终于自然是设计作品最终的呈现,其实融于自然山水是最高境界的表达。风景园林设计师完成一个作品,最大的褒奖就是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,通过每一个项目的落地,让城市变得更美好,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。